当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,他会以住的距离或物质来定义朋友,例如他会描述朋友是「他住在我家隔壁」、「他有电动玩具,我们会一起玩」。上小学之后,孩子对朋友的看法转为「支持、互惠」的层面,例如他可能会说「某某是我的朋友,因为他常常借橡皮擦给我」。
到了中、高年级,孩子对朋友的描述由具体转为抽象,从身体、行为等外在的特质,转为描绘持久的内在心理特质,譬如,您可能会听到他描述一个同学「很大方」、「对人很好」。由以上可看出,孩子对自我及他人的认识是同时在发展的,透过认识别人,他也会更了解自己。
区分公开我与私下我
孩子认为他在「别人的眼中」是个怎样的人呢?学前的孩子通常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,因为幼儿的思考十分自我中心,他无法猜测别人的想法,认为别人表现于外的样子就是内在的想法。一直要到八岁左右,孩子才知道人有公众的形象,与私下独处时的样貌是不同的。
当学龄儿童具备了区分「公开我」与「私下我」以及「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」的能力之后,他开始知道人可以伪装,也相信私底下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我。最重 要的是,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外在行会能引发别人的反应,而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,他会小心表现自己,并藉由观察别人的响应来修正自己的行为。透过每次的回 馈与修正,孩子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中,做出最适当的反应,并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正向的自我概念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